之所以有这篇文章,源自在Facebook上看到T.K.Kang说到:“很多人问我什么是支教?这里有一段视频,展示了我们支教生活的一天”。T.K.Kang通过录制了一天的OLPC志愿者工作视频,向别人展示了他的理解。在这里,我也通过文字说说我对支教的了解。

支教,就是放弃自己原本的生活,去那些教育资源匮乏的(通常是偏远山区、民族地区)地方,帮助那些学生们,支持当地的教育。这里面既包括国家政府层面组织的一些项目,比如西部计划志愿者;也包括一些NGO组织的一些项目,比如多背一公斤;当然也包括一些完全的个人自发行为。

他们为什么来?

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千万万,就像有个志愿者说过的一样——每个来这里的人都是有故事的。他们之中,既有抱着支教后对考试、晋升加分的想法的;也有为了体验艰苦生活的;也有观光旅游接触少数民族的;也有完成一些社会调查计划的……更多的,是被各种照片、视频、文字宣传所感染,希望尽自己微薄之力,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
他们来干什么?

这也是很多志愿者自己都很迷惑的事情。通常意义上的支教者,会到当地的学校,参与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,或几年、或几个月不等。既有教授语文数学英语这样正式科目的,也有教授音乐美术计算机这样拓展性科目的。他们通常有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明确的教学目标,通常也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流程。

还有一些(尤其以在校大学生为甚),因为时间上的冲突,往往只能选择短期的,甚至是学生放假期间支教活动。对于他们而言,由于教育部门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寒暑假补课,通常没有学校正式的支持。他们所做的,通常是通过学校的老师、或者其他一些志愿者搜集到的信息,深入到学生家里进行补习。或者直接针对某个学生,或者组织小范围(比如一个村子)的补习。通常他们会对学生们此前的学校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提高(由于大多数学生学习很差,其实更多的是完全的重新教学),也可能对一些学习成绩尚好的同学提前讲解后续课程。当然也有一些选择了放弃学校正常学习的内容,而是将一些这些地方所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带到他们身边,让他们了解到更多的东西。比如计算机、比如绘画、比如外语……

另外有一些从事和教学完全不相关的工作。他们有可能只是旅游的过客,也有可能是专职的助学志愿者。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一种桥梁和延伸。他们会走遍每个力所能及的角落,搜集所有学校、学生、村民的需求信息——比如哪些学生家境困难、哪些学校物资师资匮乏……然后将这些信息直接反馈到外界,或者整理一下制作一些助学资料。同时,他们也接纳一些外界的捐赠并分发。

他们不是什么?

虽然有少数支教者,通过各种组织,在支教的过程中,也得到了很多东西。既包括由国家提供的考试加分、晋升优先资格这类非直接的待遇,也包括各种组织提供的诸如生活补贴、交通补贴这样的直接补助。但是大多数支教者,完全是自费和无偿的。我们无心评价谁比谁高尚,正如已故的达祖小学重建人李南阳先生所说,他们不光付出了财物、也付出了自己。即便是那些接受补贴的志愿者,这点补贴相对于他正常工作的收入而言,完全不值一提。

正如不是所有人都是支教志愿者一样,也不是所有人(哪怕是受助人)都能够理解这一点。在他们看来,无私和奉献,往往无法联系到一起。我们甚至都无法让我们身边的人完全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做法,更别说让他们理解了。

但是有一点是很重要,也是必须让大家明白的!虽然大多数支教者的奉献是无偿的,但这并不等同于免费的劳动力。这一点也许有的受助者(家长)有这种想法,甚至有的学校也有这样的想法。他们欢迎支教者的到来。但这种欢迎,既有真诚的感动和佩服,也有不真诚的免费利用。

这也是很多志愿者满怀激情,来到一个自以为非常需要他的地方,奉献了青春后,却收获了失望的最重要的原因。诚然很多地方很需要,但是他们的需要和我们的理解不一致。他们需要的可能是一个物美价廉甚至免费的代课老师,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了解新鲜事物、知识丰富的老师。这些志愿者,也许是他们最优的选择,但即便没有这些志愿者,他们也有很多的选择。但是志愿者们,通常都以为他们需要的是知识,通常都以为自己出现的位置是真的缺乏,那种没有自己就真的什么都没有的需要。

这,也是作为助学志愿者最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,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。不但要让志愿者满怀激情的来,更要让志愿者的作用落到实处,让他们带着不舍和值得离开。不要让志愿者支教,变成五十年代起的知情下乡一样,有个高尚的开端,却有个说不尽道不明的无奈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