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置文件在Linux下使用得非常普遍。形如下面的这个文件就是一个典型的配置文件

在Windows系统中,也存在这类文件,通常后缀名是ini。在GTK的世界中,称这类文件为Key File(因为这个文件包含很多的字段(key)?)。这两类文件看上去差不多,但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

  • 首先就是注释,init文件把“;”视作注释开始,而Key File,显然是用“#”

  • Key File所有的配置项都在配置段中,即任何配置项之前肯定有类似"[配置段]“的东西。

  • 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,Windows下的ini文件通常不是UTF8编码,而Linux下,显然推荐这么干

  • 另外就是配置项和配置段大小写,Linux下的key file是区分的

  • 在Keyfile中允许数据类型为逻辑型的配置项,取值为true或者false。而ini文件里大概只有用整形的配置项目与之对应了

简单介绍完了,我们在用一个简单的例子:

使用下面的命令编译:

这里的pkg-config --cflags --libs glib-2.0用于自动查找调用glib所需的头文件和库文件路径,并且按照CFLAGS所需的格式输出。

我们用的范例配置文件(援引自pacman的配置文件)如下:

运行效果怎么样呢?

范例程序很简单,但是五脏俱全,要使用glib来解析配置文件,大概有下面的几个流程:

  • 首先用g_key_file_new()建立一个GKeyFile缓冲区

  • 然后用g_key_file_load_from_file()来初始化填充这个缓冲区

  • 接着,你就可以用g_key_file_get_数据类型()来获取数据了

  • 或者,使用g_key_file_set_数据类型()来更新设置数据

  • 而且,使用g_key_file_remove_key()来删除设置项

  • 那么增加设置项呢?当设置数据时,如果没有该数据项,默认就会增加

  • 当然,在此之前,如果不放心的话,还可以通过g_key_file_has_group()、g_key_file_has_key()来判断数据段、数据项是否存在

  • 末了,你可能想把更新后的配置写回去,这个有点怪,需要用g_key_file_to_data()将缓冲区里的配置数据转成字符串,然后将这个字符串写入到配置文件即可。这个函数同时也会返回字符串的长度,供写入时使用

  • 最后,一个良好的习惯——调用g_key_file_free()来释放缓冲区

数据类型包括字符串、整形、长整型、浮点……,以及这类数据组成的数组。

另外glib甚至还可以读写各个配置项上的注释,神奇吧?

更多的神奇,还是参考glib的官方文档去吧。

另外,听说还有个叫做iniparser的小玩意,也是干这事儿的,大家有空没空可以去围观一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