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蜗居》近来似乎真的很热火。哥也忍不住看了几集,说实话,这种连续剧比那些韩日的肥皂来得好得多。贴近生活,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叹。带着忐忑的心情看完了前八集,后来实在不忍心看剧中的“海藻”一步步走向深渊,就放弃了。这就是网络的特点,而不是电视的本质。

想当初在农村看电视连续剧,每天一两集定量,吊足了胃口。偶尔会有节目预告,也只能为来日的节目解谗,并不可能就此知道剧情发展。所以那个时候电视是个好东西,因为每一部连续剧你都会用心的去看,否则就没得看了。现在有了网络电视就不一样了,一般都是先知道剧情了,然后判断一番才会选择是否去看的。

关于此剧中的角色,网络上已经有很多评论了,我也不好也不必再加入。在此,我只想说一说我对剧情理解的几个关键词。

<li>政府:

在剧中就直接表现在“宋秘书”身上。对于宋的感情生活我不想多谈,而他代表政府关于房价的观点,却让我们深切的感觉到政府对房价的不作为,甚至是纵容。

记得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:我们的政府,是“人民的政府”,我们的医院,是”人民的医院“……所以我们称之为”人民政府“、”人民医院“。我想,现在的人,尤其是公务员们,恐怕已经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”为人民服务“,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单位名字都带上个”人民“二字了。

政府之所以合理的存在 ,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那是要为人民服务的,是要保证无产阶级政权稳固的,从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活的。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——农民的生存之本——土地,在这一前提下,得以从众多”商品市场“前脱身而出,实现了”耕者有其田“。很多年以前都有人提出要让土地进入市场化,政府一再否决,我想正式基于这一点考虑。然而房子作为中国最广大市民的生存之本,却因为政府要”搞活经济、拉动经济“,而几近于”居者无其屋“的份上。而面对房价一而再再而三的疯涨,面对一个又一个所谓”经济学家“的高调,政府居然不干涉,甚至像”宋秘书“之流竟然表示这是经济的龙头,不可动摇。

<li>房子:

看了网上很多人评论,关于海萍、海藻两姐妹复旦大学毕业,省吃俭用却供不上一套小房子。有人认为言过其实,有人认为是真实写照。我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,所以没什么发言权。但是我知道中国名牌大学没几所,大多数的普通大专院校毕业生是远不及他们的,而在自己所在城市踏踏实实工作供房子的,我想同样没几个。

听朋友分析,房价之所以暴涨,政府却不作为是有政府的考虑的。因为政府觉得现在城市化太过浮躁,农村人口太少,不利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稳定。咋一看蛮有道理,其实细看则不其然。

像我等父辈农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,虽然在城市度过了人生的精华部分,却从来没想过要留在城市,因为这是奢华。敢问大批民工之中,有多少人挣钱不是为了让子女读书、让家庭生存?敢问大批民工之中,有多少人是在挣钱在城市供一套房子?

真正在城市里”蜗居“ 着供房子的,不是政府考虑的掏空农村的民工群体,而是我等”穷二代“,靠着读书好不容易跳出”农“门的学生们。我们没有把青年时代花在挣钱上,而是花在”求学深造“上,我们才是奢望着能够在城市里供一套房子的那一批人。也就是现在各大城市人才中心宣称的要吸引到城市落户的人群。而我们牺牲了自己的青年时代,怀揣着落户城市的梦想,却被低工资高房价凌空一脚抽射,滚回了农村。

其实城市里的原住民也没有比我们好到哪儿去,甚至更差,这就是为什么现在”农村户口“比”城市户口“抢手的原因。 作为被高房价踢回农村的农民的儿子,我们最多也就是破碎了梦想。而作为城市里被农村人羡慕的占有一亩三分地的人们,却在城市规划、旧城改造、拆迁重建中,慢慢失去了他们的优势。也许昨天还有一亩三分地可蜗居,而明天也许就什么都没有了。剧中的许丽妈妈和许丽丈夫的观点无不表达出了这一点,在城市,有地无钱生活亦难。要拆迁了,领的拆迁费却不足以在城市安家,做钉子户吧,你还别牛叉,现在流行暴力拆迁,除了什么好处都拿不到外,还能”荣获“一身的骂名和外伤。

<li>物价:

看看得高中的时候,一块五毛钱的面条,再看看现在七块前一碗的牛肉面。其实没有多少差别,只是价格不同而已。你还真不能怪城市的商家,他们虽然用的是同样成本的原料,然而所谓的”地段优势“让他们在价格上完全没有优势。你还不能抱怨物价飞涨,农村里这点面条还真就是这个价位,一点都没涨。

衣食住行,行尚且明哲保身,天上飞得我不敢望,至少地上跑的,从客车到火车到轮船,价格虽然高,但也算是咱能承受的。从四川走路到沿海一年, 一天一块钱不算磨破的鞋子加起来也就都要四百,而火车票也不过就是这个价。而衣服、食品,则无一例外的被”住“的房价一起哄抬了起来。

最后,也不知到该说什么好。国家有发改委,有价格司。国家之所以有政府,究其根本,是为了保证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,而不是为了保障所谓的经济发展。如果人都生存不下去了,还谈什么经济?